第三节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

  电子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兴趣,但都莫衷一是。

  1、长岗的土星模型:1904年,提出土星卫环模型。

  2、J·J·汤姆逊西瓜模型:正电荷像西瓜瓤,负电荷像西瓜子分布其上。

                  演示J·J·汤姆逊的西瓜模型

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

  1、卢瑟福: (1871-1937)生于新西兰一个偏远的小城镇,有兄弟姐妹12人,但身体很好,18岁获奖学金上大学。后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资格。

  J·J·汤姆逊:“在独创的科学研究中,我从未见过有比卢瑟福先生更加热情和干练有为的学生。”

  后从事教学与科研,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α射线的大角散射

  J·J·汤姆逊:“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中的,而并非呈粒子状态。”而卢瑟福认为应该用带电粒子碰撞去试探。

  1909年,卢瑟福和盖革、马登思,用氦核轰击厚度为米的金箔,起初盖革没看到什么现象,卢瑟福告诉他要仔细观察:“要多看细看,实验要重复几次,几十次,几百次,才能发现偶然的现象。”

  他们发现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反弹。

  卢瑟福:“犹如一15寸的炮弹去轰一张薄纸,而炮弹却掉过头来击中你自己一样。”
  

  卢瑟福于1911年、1913年发表论文,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

                       演示原子核式结构

  但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原子的核式结构却无法用经典理论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