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量子理论的发展
一、量子力学的发展线索与代表人物
1.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2.线索
3.代表人物
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4年)
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1923年)31岁
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1925年)24岁
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1926年)39岁
狄拉克——非相对论量子力学(1926年)24岁
波恩——对波函数的物理诠释
玻尔——互补原理和对量子力学诠释(1927年)
二、矩阵力学的创立
1.海森堡的贡献
海森堡在索末菲、玻尔等人指导下,认识到在原子物理中,轨道上运行的电子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观察的,因而需要用可观察量去描写电子所处的状态,他认为n是原子定态的量子数,光谱频率ω和振幅A是原子现象的可观察量,海森堡用频率和振幅表示了坐标
海森堡决定用新思路去描述微观世界。
2.波恩的思索
波恩看到海森堡的论文《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的量子论解释》后,经过8天的苦苦思索,终于认识到海森堡的数集,是他在大学里学过的矩阵,这样某力学量就可以用一些元素组成的矩阵来表示。
3.算符的引进
由海森堡、波恩等引入到量子力学中。在量子力学中用算符表示力学量,它可以作用在一个函数上,得出另一个函数。比如动量算符
泡利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矩阵力学成长建立起来。
三、波动力学的建立
1.德布罗意波
1)德布罗意(1892-1960):法国人,一战服役六年,原来从事历史研究,受其兄影响,改学物理,1924年获博士学位,1932年任巴黎大学物理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2)德布罗意的观点:既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也应该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3)实验验证:1923年9~10月,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出了物质波的思想,并指出这种波的波长为。
戴维森——革末实验:美国人,贝尔电话实验室研究员
G.P. 汤姆逊实验 演示汤姆逊实验
由于他们实验的成功,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理论被证实了,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奖。
2.薛定谔的创建
1)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博士。曾先后担任苏黎士、柏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在爱尔兰工作了17年,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发表《生命是什么》,给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薛定谔方程:薛定谔在德布罗意、爱因斯坦的启发影响下,在1926年1-6月,连续发表了四篇论文,系统阐明了波动力学的理论,提出了量子力学中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3.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统一
既然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描述了同一物理现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薛定谔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1926年,狄拉克提出了普遍的变换理论,使两种力学进一步得到和谐与统一,将其统称为量子力学,并引进了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粒子物理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因此狄拉克与薛定谔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
总之,量子力学冲破了经典物理的局限,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有力武器。普朗克、卢瑟福、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