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论争
一、光的微粒说
1704年,牛顿:“光是一种细微的大小不同的而又迅速运动的粒子。”
二、光的波动学说
1. 代表人物:惠更斯·胡克:“光必然是一种振动。”
2. 波动说的困境:由于当时没发现光的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使光的波动说难以自圆其说。
3. 19世纪光的波动说的两个英雄
1)托马斯·杨(1773-1829)
两岁认字,四岁能读圣经,23岁获医学学位。
牛顿反对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在百年中占了上风,波动说几乎销声匿迹。
面对牛顿如日中天的气势,杨以不唯名的勇敢精神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设计了杨氏双缝实验,证明了光的衍射现象。
2)菲涅耳(1788-1827):法国工程师。完善了惠更斯理论,提出了子波相干的思想。
1818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文中一举成名。
菲涅耳的理论——泊松的计算——阿拉果的实验找到了有利于波动说的泊松亮点。
这样光的波动说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三、光应具有波粒二相性:
光的波动说无法解释光电效应,但粒子说可以解释。它的思想是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