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启明之光        下一页

一.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萌芽

1.力学方面

  我国古代力学知识源远流长,积累丰富。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在“墨经”中,记述了墨子(公元前478-前392)等哲学家对力学方面的一些精辟见解,如“力,刑之所以奋也。”,表达了力是使人和物的“奋”即由静到动的根本原因。

  还对杠杆进行了研究,指出:“相衡,则本短标长。”说明了在称量重物时,要想与砝码平衡,就要调整重臂“本”和力臂“标”,这一记录比阿基米德早二百多年。

  我国科学家的朴素的宇宙观,例东汉的张衡强调:“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明“武备志”记载:“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出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发展了二级火箭装置。

2.电磁学方面

  在静电学方面,在西汉末年,(公元前20年)就有记载,在磁学方面更有骄人记录:

1)传:4000年前,黄帝与蚩尤打仗,但蚩尤作雾,黄帝则使用指南车来辨别方向,使蚩尤大败。

2)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秦始皇为了防避刺客,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阙门,若刺客身怀刀刃将被磁门吸住。

3)指南针比法人古约特早几百年。

 

 

 

 

 

3.天文学

  比较突出的是张衡(公元78年-139年),生于河南南阳石桥镇,公元111年担任了东汉主持天象观测、编订历法的太史令,发明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国际天文学组织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和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

          

  元朝的郭守敬等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4.π的计算

  “π”是物理、数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常数,测算它的精确值对科学的发展很重要。

 先秦取圆周率为“周三径一”魏晋时期的刘徽应用极限思想,采用割圆法,算出了当时世界上π=3.1416的数字。

  *割圆法:

  刘徽指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其面积“将与圆周合体,而无所缺矣。”据说他将正多边形割至了3072条边。

  南北朝的祖冲之(429-50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π的值推算到3.1415926~3.1415927的人。

  祖冲之利用方法:方和圆的相互转化。据说祖冲之做了更细致的工作,在圆内接12288,……个边的多边形,具体的研究方法写入“缀术”,但这本书在宋朝失传了。

  国际上已把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命名为“祖冲之”。

5.声学

  1979年出土了战国时期制造的曾侯已编钟,说明了古代祖先对音节音律方面的极高造诣,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等,巧妙地应用了声学原理,至今仍令人为之瞩目。

6.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科学发展最早的国家,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