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News | Magazine | Library | Encyclopedia | Review | Essay | Forum |
2002
|
|
|
第12章 科学家的个性特征 她(居里夫人)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爱因斯坦 在很多人的眼里,科学家的形象(尤其是那些著名科学家)已经成为一种概念化的模式,比较固定。科学家们是木讷的“书呆子”,社会交往笨拙,钻研晦涩难懂的问题。这种模式既不是完全错误的,也不是完全正确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科学家群体无疑会具有某种共同的特质,这种相似性更多地表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但是,当科学成为职业后,科学家队伍人数剧烈增加,科学家群体的性格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家也同样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员,在社会交往时科学家会表现出不同于科学研究时的行为特征来。在心理学的概念中,性格、气质、人格、情绪等是几个难与区分的概念,其定义和内涵也多种多样,不过在很多非专业的场合它们是可以通用和替换的[1]。也就是说,尽管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个性、气质、情绪类型是因人而异的。 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勇敢积极,但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力,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克服在达到既定目标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但是,一旦精力消耗殆尽,往往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 多血质的人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活跃好动、表情外露、善于交际、适应性强,但做事缺乏持久性,注意力容易转移,适合从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他们可能是杰出的活动家,对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工作受挫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时,热情就会锐减。 粘液质的人神经过程均衡,但灵活性差,表现为安静稳重、善于忍耐,但反应缓慢、不够灵活,他们能够较好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和勃发,严格遵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粘液质的人是最佳的合作者,也是最容易得到上司认同的下属。通常,他们很难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却是不可缺少的贡献者,适合从事一些固定性强,但需付出细心谨慎的工作。 抑郁质的人细心谨慎、感情细腻、较孤僻、善忧思、疑虑重重,缺乏果断。他们的神经过程较弱,不能够忍受太大的精神紧张,即使是微弱的刺激,也会当作较强的作用来感受;情绪体验丰富,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动感情。他们能够与别人很好地相处,胜任别人的委托,能够克服困难,但优柔寡断,面临危险情势紧张、恐惧。抑郁质的人成为艺术家的比率比较大。 以上气质分类和行为描述都是相对的,与职业的关系也是相对的。而且多数人是复合型的气质,我们只能说某一个人更偏向于某种气质。例如,科学家群体中,爱因斯坦、朗道偏向于胆汁质气质,卢瑟福、玻尔偏向于多血质气质,普朗克、密立根偏向于粘液质气质,而诺贝尔、陈景润则偏向于抑郁质气质。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会在很多方面显示出高分特征,例如智慧性、独立性、自律性、有恒性;而另外一些方面显示低特征,例如忧虑性、世故性等。
上述人格类型与职业的关系也并非绝对的。霍兰德发现,尽管大多数人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某一类型,但个人又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其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与另外两种人格类型相近,则也能适应另两种职业类型的工作。某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每一个类型又有一个极为相斥的职业环境类型,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图所示的六边形来描述。 埃杜逊研究发现,科学家有着一些共同的模式: * 他们是具有智力天赋的孩子,他们最大的天才是自己的心灵; * 孩提时代他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较冷淡,对父亲更是冷淡; * 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喜欢读书、猜谜、幻想,借此自娱自乐和逃避现实; * 因学习成绩突出而受到嘉奖; * 营造自己的“学习天地”,躲在里面,避开家庭的烦扰; * 追求新颖性、创新性和差异性,并宽容由此而导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 培养起学术反叛精神,在学术领域中奋斗; * 重视逻辑、理性,能控制感情; * 倾向于传统的婚姻,娶一个能干的女性为妻,她承担家庭事物和抚养孩子的责任; * 全力以赴地工作,只为工作本身,而不是追求由此带来的荣誉。 这些自杀者自杀时平均年龄61岁,年纪相对较大,可能是科学家年轻时不能变得著名的缘故。 他们自杀的几个首要原因是:`孤独,50%;身体疾病,47%;政治作为突发和背景因素,42%;沮丧(有时来自遗传),31%。百分比的总和大于100是因为很多自杀有多重原因。 孤独和沮丧通常被认为是自杀研究学普遍接受的突然自杀的原因。但是,孤独作为著名科学家自杀的首要原因就令人惊奇。与那些停止工作后无所事事的研究人员不同,大多数科学家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为旅行、访问、合作研究、开会等强烈的社会光彩照射而超负荷工作。在这些科学家之中,离婚率只有3%,相当的低。尽管如此,仍然有1/3的科学家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孤独,通常是一个人居住、从未结过婚、分居或者死了伴侣。 也有因为受到歧视而自杀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英国计算机开拓者阿兰·图灵(A.turning,1912-1954),他因为同性恋被判有罪关进监狱并接受注射女性荷尔蒙。他最后吃进一个装饰有含氰化物花边的苹果而自杀。 他们感觉的压力越大,就越容易自杀。自杀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孤独与政治因素或者是孤独与歧视因素。 科学家自杀的其他原因包括近亲去世,17%;工作过劳,14%;商业与法律问题特别是在发明家之间,11%;津贴待遇问题,8%;与行政部门或上司的问题,3%。 总的来看,科学家自杀原因中,与工作无关的原因(占86%0大约是与工作有关的原因(占43%)的原因的两倍。 但是,这些科学家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资待遇的不平等。在利弗莫尔,具有同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年薪比白人低1.2万美元,而且工具差距随年龄增加而加大。在阿拉莫斯,年薪差距是3000美元。二是晋升机会少。亚裔科学家虽然容易受到聘用,人数不断增加,但他们只有很少人能够进入管理权力层。在利弗莫尔,平均每25名高层主管种才有1名亚洲人;在阿拉莫斯,平均99名高层主管中才有1名亚洲人,都大大低于亚裔科学家在专业人员总数中的比例。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受到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亚裔科学家个性特点。 在教养方式上,东方家庭容易对孩子很多照顾,使得孩子依赖性强而缺乏独立性;容易给孩子过多约束,使得孩子比较顺从而缺乏怀疑、冒险精神。东方人容易相信命中注定,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造成人格保守。东方人注重集体责任,追求与别人一致,从而忽视个人价值。东方人注重谦虚、内敛、坚韧,造成对感情的约束和欲望的克制;而在竞争、外显等方面显得不足。 这些个性特点也出现在生存在美国文化环境之下的亚裔科学家之中。亚裔科学家一向远离政治组织,遇到纠纷不愿诉诸法律,回避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矛盾,热衷于埋头搞自己的科研。在美国社会里,那些锋芒毕露、个性张扬的科学家往往能够得利。而亚洲科学家把谦逊谨慎看成了第一美德。 在加州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的美籍韩国生物学家William Chu认为“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一般都是安分守己的”;物理学家George Kwei说“亚洲人工作卖力而不会张狂,他们总希望以自己的工作业绩来展现自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获奖者崔琦(Don Tsui)指出:“说话讲分寸、不愿抛头露面的处世方式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科学界是行不通的。那种只顾埋头工作的做法已经过时,如果你不自己宣扬自己,别人谁也帮不了你的忙。”但是要多数亚洲科学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资深物理学家Alex Chao80年代在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工作时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该项目的领导职务,但由于羞于启齿去竞争说明,结果被一个白人科学家抢去,他仍回到斯坦福大学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曾在利弗莫尔工作过、现在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的资深物理学家Simon Yu在技术问题上有发言权,但他说对“争夺职位感到不好意思。”在他参加的一次欧美物理学家会议上,与会者都为自己争斗一个最佳席位而互不相让。晚上他对妻子说,这种场合不属于我。 普朗克认为自己没有特殊的才能,对新奇的东西不盲目追求,也不马上做出反应。普朗克的人格特点是尊重法律、信任已建立的机构、恪守职责,以及绝对坦诚——有时甚至过分的顾忌,这是典型的粘液质气质。 尽管在量子力学的解释上,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手,但派斯对他们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他们的相似性大大多余差异性[6]。 他们都对物理学十分热爱,两人发表的论文数比较接近(玻尔200篇、爱因斯坦270篇),他们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博士生,对奖章、奖金、荣誉学位和其他学位都不关心,而关心的永远是尚未弄懂的东西而不是以往的成就。他们的寿命几乎相同。玻尔活了77岁,爱因斯坦76岁。他们在宗教上都保持中立,玻尔在1911年脱离了路德教,爱因斯坦自称不相信关心人类命运和人类生活的上帝。他们都是性情平和之人,都有极多的机智和幽默感,有时喜欢讲笑话。两个人都喜欢航海,都抽烟斗。两个人都是人性的敏感者,永远友好而有礼貌。在一般的问题上,两个人都肯为压迫者仗义执言和采取行动。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人都对简单性有一种深入的要求,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如此。他们俩终身都没有失去一种孩子气—男子的好奇心,而且都喜欢游戏。他们对待科学十分认真,但在他们心目中,科学最终是一种比赛。 注: 1、例如,人格(personality)和情绪(emotion)的定义区别在时间上和范围上。人格表现为暂时的和谐,情绪表现为暂时的冲突;情绪绪针对特别的事件而言,人格针对普遍的事件而言;情绪是短暂、变化的人格,人格是持久、稳定的情绪。 2、转引自《科学与政治的一生》,特德·戈策尔,本·戈策尔著,刘立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P346. 3、Famous Researchers' Ultimate Stress: When Doing Science Leads To Suicide, The Scientist (Nov.261990) 4、参见Andrew Lawler 的两篇文章,"Asian-American Scientists Silent No Longer: 'Model Minority' Mobilizes"和“Asian-American Scientists: Lee Case Births a Reluctant Activist”,Science(10 Nov 2000)pp. 1072-1077。 5、J.L.海耳布朗著,刘兵译,正直者的困境——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P28. 6、A.派斯著,戈革译,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p50-54,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
|
首页 | 版权声明 | 本站导航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1999-2002 www.OurSci.org,All Rights Reserved. |